澳粵閩聯手 共創海上絲路新輝煌

文:郭美琪 圖:宋楚珊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即「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概念),通過貫穿歐亞大陸,向東連接亞太經濟圈,向西進入歐洲經濟圈,以期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
「一帶一路」獲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以及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響應。澳門特區獲准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的建設,特別要加強與廣東省和福建省的交流合作。
澳門與廣東、福建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彼此的關係亦淵源深厚,三地合作可說是順理成章。
鑑古知今回首澳門開埠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澳門,曾在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藍圖中發揮新的作用,不妨從歷史說起。
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長林發欽認為:「基於澳門在海上貿易方面的歷史角色和貢獻,澳門與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方向相契合。它是建基於數百年來,澳門與祖國命運相連所發揮的作用。若然我們梳理好有關歷史及其關連性,將有助澳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可分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陸路貿易和海上貿易。官方貿易以朝貢貿易為主要形式,起源於先秦,發展至明代到了頂峰;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貢品通常是各國特有的珍品,中國回贈本國特產,近似貨物交換。朝貢貿易具有政治和經濟雙重意義,但在貢期、貢品種類和數量上都有限制。由於交通不便,官方也不鼓勵,民間貿易並不發達。
陸路貿易自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直達歐洲,開闢了商貿「國道」之後,推動中外交流,各國使者商人來往絡繹不絶。
中國的海上貿易雖可追溯到漢朝,但其後歷經許多波折,除鄭和下西洋時期,元、明、清歷朝皆曾多次實行「海禁」,窒礙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直到1557年,葡萄牙人入居澳門後,透過開闢中西方貿易航線,開展了活躍的海上中轉貿易活動,讓澳門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葡萄牙不屬於朝貢國,但葡萄牙商人可就地或到廣州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從而促進了中國民間海上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