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及聖保祿學院相關歷史大事

1534
耶穌會在巴黎成立
1535
明朝政府將市舶司遷移到澳門,澳門正式開埠。
1549
沙勿略一行在日本鹿兒島登陸,會見薩摩藩主島津貴久。
1550
沙勿略轉往平戶Hirado布教
1552
沙勿略經馬六甲赴中國布教,因病故去。
1553
葡萄牙人以商船觸礁為由,獲准在澳門岸上借地卸貨搭棚暫住。
1557
葡萄牙獲准在澳門的居留
1566
耶穌會士賈耐勞(D. Melchior Carneiro S.J.)主教來澳門主持教務
1572
中國政府開始收受居澳門葡人年租500両銀
1576
羅馬教宗宣布成立天主教澳門教區
1582
耶穌會遠東區巡察使范禮安向羅馬教廷派遣日本少年使節團,從長崎出發抵澳門。
1585
3月,日本少年使節團謁見教宗額我略十三世。
1594
聖保祿神學院在澳門創建,它成為遠東第一所西方大學。
1597
長崎西坂26名傳教士、信徒殉教。
1604
荷蘭人企圖襲擊和佔領澳門
1612
耶穌會士和葡人開始建築大三巴大炮台
1614
日本德川家康下令禁教,部份教徒逃到澳門。
1617
耶穌會會士湯若望(Adam Schall)抵達澳門,後往北京。
1622
荷蘭派出14艘戰船和800名兵士攻打澳門,被澳門市民頑強抵抗擊敗,羅雅谷神父從大三巴旁的炮台發炮擊中荷蘭軍火葯車。
1622
葡萄牙與日本的貿易中斷,對澳門造成巨大損失。
1625
澳門與馬尼拉的貿易被中斷
1626
耶穌會士和葡人完成建築大三巴大炮台
1637
聖保祿書院附屬教堂竣工。聖保祿書院專門培育日本之神職人員。
1640
日本長崎教難,被殺的中、日、葡、西、印等國船員和日本教徒61人,部份遺骨現存放在聖若瑟修院中,部份遺骨供奉於大三巴地下宗教博物館內。
1641
荷蘭佔領葡屬馬六甲,切斷印度果阿至澳門的航線,澳門與果阿、里斯本的貿易逐漸衰落。
1684
清政府在澳門設立海關
1717
由17世紀末葉開始,在中國工作的各國傳教士對敬孔祭祖問題發生嚴重歧見。至教宗依諾森十二世時,教廷下令禁止敬孔祭祖,派鐸羅(Maillard de Tournon)主教大使來華。
1717
清政府下令驅逐所有傳教士並禁止基督教
1723
清政府下令將羅馬天主教神父驅逐出澳門
1727
耶穌會會士創立聖若瑟修院,栽培在華的神職人員。當時華人稱「三巴仔」,流傳至今。
1732
清雍正帝驅逐教士出境,只有在澳門的遠東傳教會會員稍獲優待。
1743
清政府在前山寨設澳門海防軍民同知,專管澳門事務;原香山縣丞移至望廈村,隸屬同知。
1757
葡國首相龐巴爾(Pombal)下令驅逐耶穌會會士
1762
龐巴爾在里斯本逮捕所有耶穌會會士
1762
澳門政府在聖若瑟學院及聖保祿學院逮捕13名和11名耶穌會會士。耶穌會會士離開澳門,各學院關閉。
1767
中國驅逐耶穌會會士
1784
繼葡國及歐洲各國之後,教廷也下令解散耶穌會。葡國遠東傳教會骨幹人員大多為耶穌會士,因此大受影響。
1835
聖保祿教堂毀於大火,僅剩教堂前壁,即現今大三巴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