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雕塑家為澳門獻心力

兩岸四地的雕塑界精英為送給澳門回歸10周年的賀禮費了不少心血。我們走訪了呂品昌以及項金國兩位雕塑家。
樂意接受艱難任務
2008年下半年,劉立強帶着民族雕塑園的構想,來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拜會雕塑系主任呂品昌,希望把漢族雕塑的創作任務交到中央美術學院。
在中華民族56個民族中,漢族是最難表現的。在歷史長河裡,漢族有很多變化,每次大變化中,又有太多的特徵,要創作一個漢族雕塑不容易下手。像在服飾上,漢族經歷的每個朝代,裝束都不同,到了今天,漢族人日常生活只穿西式服裝,到底該如何去表現漢族的服飾?在生活特徵上,漢族人分佈廣泛,南方與北方的漢族人,語言、飲食、生活習慣也不相同。面對一個特徵如此多樣的民族,呂品昌經過反覆思考,最終選擇從漢族的源頭去表現這個民族──一個陝北的農民形象。
表現漢族強盛生命力
漢族文明發源於農耕文明,今天陝北、陝南一帶是漢族文化的發源地,母親河──黃河在這裡經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守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永不休止。長年下來,陝北農民養成一種勞不垮、累不倒的堅毅精神。
在呂品昌看來,這種堅毅正是漢民族能夠一直生存、繁衍,甚至能遍佈各地的關鍵。他想表達的,正是漢民族這種強盛的生命力。
他先後做了兩個小稿,一個是拿着鋤頭站立的姿態,一個是拿着鐮刀收割的情形。最後,他選擇了較為寫意的前者。這個陝北農民光着膀子,束着褲子,健康的身體反映出強盛的生命力,他臉上流露出自信的神情;腳踏着土地,他就是依靠着這片土地,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湖北美院積極參與
湖北美術學院最早參與民族雕塑園的創作,土家族、拉祜族、水族、瑤族、獨龍族都由湖北美術學院的雕塑家老師創作。
項金國是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早年在深圳世界之窗的工作中,他就跟劉立強認識。劉立強這次籌辦民族雕塑園,就先到湖北找上項金國。
項金國也曾為香港做過雕塑,他參與澳門雕塑園創作其中一個理由,是希望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作品:「等我年紀大一點,帶着兒子和孫子全國各地去旅遊時,便可跟孫子說:看看!這是爺爺的作品,那也是爺爺的作品。那挺好玩的。」
項金國答應劉立強後,隨即根據老師們對不同民族的熟悉程度去安排他們查找資料、創作;他自己就選擇了土家族。
能歌善舞的民族
「土家族,十幾二十年前我曾帶學生去採風,去了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在村子裡跟土家族山民同住了一個多月。」項金國說。在他的印象中,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普通一個農民也是天生的好歌手、好舞蹈員。項金國那次去採風,特別想見識一下土家族的「跳喪舞」。
土家族人有「喜哭悲跳」的習俗,跳喪舞又稱為繞棺、打繞棺,是在弔唁亡者時所跳的舞蹈。「我們漢人認為家裡死了人是一件悲傷的事,」項金國說,「他們不是,老人去世了,不是他的生命終結,而是他的新生命要開始了。他們跳舞是表現這樣的內容。」
在山頭那邊的震撼
時至今天,跳喪舞已經不是傳統那樣,有人過世才跳,現在的人把它當成是娛樂與運動。當打大鼓的領唱長者拿着棍子一敲,每家每戶的人,很快從家門口跳着出來,跳到場上去。人越跳越多,老老少少,還點了篝火,通宵達旦地狂跳。打鼓的在那兒唱,大家就在那裡跳着跟着喊,擠滿曠地的邊邊角角。
這極具震撼力的一幕牢牢地印在項金國的腦海裡,他所創作的土家族雕塑,正是一個跳喪舞的土家族人的形象。
雕塑園的主體就是雕塑,從上面兩位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可以看出,作品從構思到生成,都經歷了嚴謹的發掘和研究過程。整個雕塑園的計劃,複雜而困難,56座雕塑,形態各異,洋溢着濃烈的民族特色,與澳門的多元文化融為一體。透過深入了解這些藝術家的創作,我們在欣賞這片全新的文化風景時,就更能體會他們為澳門所付出的心血。
文:黎東敏/鄧瑩 圖:斐昕/項金國
總第八十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