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同善堂,我的路會完全不同"

同善堂資助升學
澳門大學傳訊部總監張惠琴,當年在同善堂義學接受基礎教育,由小學二年級插班,到小六畢業,年年考第一,這樣優秀的成績讓她獲得同善堂全額獎學金,完成六年的中學課程。
轉入同善堂義學讀書,是由於當時家境困難,張惠琴的父母是普通職工,收入不多,要撫養三個小孩,當時政府沒有推行免費教育,讀書要自費,家庭難以承擔子女龐大的教育開支,而同善堂是澳門唯一提供免費教育的學校。
“當時同善堂還沒有中學,但如果以第一名成績小學畢業,同善堂就會全額資助中學六年的學費,到任何一間中學就讀都可以。如果當年沒有同善堂,即使我在其他小學同樣考到第一名,亦會因家境問題,小學畢業就要到工廠打工,沒有機會讀我的中學、大學,甚至是研究所。沒有同善堂,我的路將會完全不同。所以我對同善堂是很感恩的。”
白恤衫藍斜褲的日子
讀書時代簡樸、勤儉的生活方式,張惠琴受益匪淺。
張惠琴說,在同善堂上學,物質條件很簡單,“我們沒有正規的校服,上課穿藍斜褲(藍色長褲,橡筋褲頭,很簡單的剪裁)和白恤衫,因為這是最便宜的,衣服也不由學校代訂,讓學生自己去買;鞋子也是便宜的布鞋。學校認為簡單樸素就好。……每年的課本,都有很多學長學姐留給我們,不用再花錢買;當然要自己用橡皮刷去書上的筆記和答案。”
在同善堂讀書,同學們家境都不好,沒有誰瞧不起誰;能免費讀書,大家都很珍惜。在學校,不分男女一起玩踢球、踢毽子、踢罐子、跳繩等,每一屆學生都是這樣。同學們大都住在附近,放學後,娛樂就是在家附近聊天。周六周日不用上課,偶爾會約同學、朋友去工人球場玩球,或是到白鴿巢公園,爬上大石上聊天。
“最開心的就是學校旅行。同學們一起買零食,雖然錢不多,買不了多少,但大家都很快樂,我會興奮得連覺也睡不着。”
張惠琴說,如果當初她唸的是一所中產家庭子弟的學校,她的價值觀就會不一樣了。在同善堂,儘管物質條件簡單,但大家都很滿足。
關係親近 富歸屬感
因為小學年級單班制,所以直到小學畢業,除了有少數同學插班或離開,班上基本沒有甚麼變化,大家又是街坊鄰里,同學間的感情特別親近。張惠琴有一位師姐,當時每年都會留教科書給她,後來到台灣落地生根,每次回澳門她們也常有聚會。老師也跟學生十分熟絡。到如今,在校友的聚會上,就算是離開學校多年的老師,仍可以講起當年他們班上的事情。
師生、同窗的關係親密之外,同善堂對學生也很照顧。學生若然生病,早上去教務處登記就可以,不需要到診所掛號。張惠琴常常咳嗽,同善堂免費診治的便利幫了她很多。
當年同善堂的學生多不是出身高文化的家庭,但張惠琴認為他們的素質不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差。像校外的書法、畫畫、舞蹈比賽,學校給學生很多機會參賽,學生也常獲獎。她認為同善堂師資不錯,有很多“外援”老師,像書法,請來的就有連家生、林近等著名書法家。她當時也參加很多比賽,第一份獎學金就是繪畫比賽的獎品。
飲水思源 傳承理念
張惠琴說,在同善堂,她學會感恩,做人要飲水思源;亦要珍惜、勤樸。這些都令她終身受益用。
近兩年,張惠琴開始為同善堂的學生提供獎學金。“我體會到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品德,知識可以提供很好的機會去改變命運。兩年前我開始提供獎學金給同善堂的學弟學妹。第一,我是同善堂的獎學金培養成長的,我想回報母校的栽培;第二,教育很重要,有激勵有獎勵,會有更大動力。”除了設獎學金,張惠琴還資助內地貧窮地區的兒童讀書。
她到社會工作時,就申請了與同善堂合作的信用卡,因為卡主每消費100元,信用卡公司就會捐款一元給同善堂。
張惠琴在同善堂學會珍惜,不會浪費。對於生活,她知足常樂,不奢求享樂,不追求名牌。現在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亦不斷把這樣的價值觀傳給下一代。
“我們教自己的孩子不要浪費,要幫助別人。”
在政府提供15年免費教育政策的今天,同善堂一貫的慈善教育似乎變得平常,然而,學生從同善堂學校所汲取的價值觀,行善助人、勤儉樸素、飲水思源等優良品質,則是“免費”之外無法計算的“附加值”。透過慈善教學,同善堂精神一直以另一種形式傳達到社會,無聲地為社會提供正能量。
文:黎東敏 圖: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總第八十九期

總第八十九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