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俗文化在澳門傳揚

相傳400多年前葡萄牙人首次登陸澳門的地點,在媽祖閣(一般稱媽閣廟)附近,當他們詢問當地居民這是什麼地方時,由於語言障礙,誤把粵語的“媽閣” 地區名當成是澳門地名,並演變爲葡語的“MACAU”,一直沿用至今,澳門也因此成爲世界上唯一以“媽祖”命名的城市。
這故事說明葡萄牙人來到澳門之前,媽祖信仰已紮根澳門。媽閣廟有500多年歷史,澳門也是媽祖信仰最早的傳播地之一。今年媽祖信俗獲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獨特的傳說與歷史
澳門的媽祖信俗有自己獨特的傳說。在1751年成書的《澳門紀略》,記有兩個故事,其一說:明代有福建莆田商人運貨來澳門,有一位老婆婆要求乘船同行。開船後,一帆風順,一夜間到達今日澳門媽閣廟所在的港口。老婆婆慈眉善目地微笑道謝,離船上岸。她登岸後,步履如飄如飛,到如今媽閣廟所在就不見了蹤影。人們就認爲老婆婆就是媽祖娘娘的化身,是她在船上保祐此次行船如此順利。
另一故事記述閩商船運貨來澳,途經媽閣海面時遇狂風。忽見媽祖神像出現在媽閣山上,隨即風平浪靜,閩商船有驚無險,人們認為媽祖已來到澳門。這個故事也記在媽閣廟的碑記上。
明成化20年(1485年),福建人在老婆婆消失的地方初建一座媽祖閣,感謝媽祖娘娘的護祐,這是澳門最早的媽祖廟。這座供奉媽祖的廟宇不稱“廟”或“宮”而稱“閣”也是澳門獨有的媽祖廟稱謂。
媽閣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也是澳門媽祖信俗最重要的代表。“未有澳門城,先有媽閣廟”這一民間俗語道出了媽閣廟在澳門的重要地位。2005年,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更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神誕廟會熱鬧非凡
媽祖信俗與文化根植澳門數百年,信眾朝拜媽祖,如今共有四個重要日子。最先是每年農曆除夕,各媽祖廟香火繚繞,一派祥和。人們上香祈福,禱願來年一切順景,合家平安。尤其是媽閣廟,香客雲集,人潮湧動,在漁業興旺、漁民眾多的年代,子夜前後,大街小巷都可見來往於媽閣廟的善信。
其次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誕(又稱天后誕),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理事長陳鍵銓回憶說:“以前沒有組織,但神誕一到,漁民、魚行、街坊就會自發籌錢、辦廟會,祈求水陸平安。”而在恭祝天后寶誕期間,舉行演戲酬神及神功宴等一連串活動的習俗已有近200年歷史,越來越得到廣大居民、政商界朋友及學者踴躍參與及支持。
大巡遊與遊客同樂
由2010年開始,媽閣廟慈善值理會每年都會爲紀念“天后元君”羽化升天舉辦媽祖出巡慶典活動,今年還邀請了廣東省著名演藝導演宋拉成率領珠海演藝學院隊員表演,以及媽閣廟值理會康樂體育部和澳門古鎮文娛體育會表演龍獅助興。
2012壬辰年媽祖“天后元君”出巡慶典於10月7日在媽祖閣前地展開。媽閣廟一早便香客如流,眾多信眾前來參拜。居民陳太太一大早來到媽閣廟,除了上香爲家人祈福,還希望沾沾“天后元君”的福氣,以求日後順利。慶典活動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圍觀,鄭小姐是隨團來澳的內地旅客,正好碰上媽閣廟慶典活動,她說這些慶典活動在內地常有,但在澳門看到便感到既熟悉又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