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多“蝠” 齊來保育

你是否留意過,澳門市面流通的硬幣,圖案設計有倒掛的蝙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是“福”的具象。在澳門,蝙蝠除了顯現在各種文化載體上,實際生活中也會接觸到活生生的蝙蝠;如白天在一些公園的樹上,可以見到睡眠中的蝙蝠;晚上於西灣湖畔散步,常會看到一隻隻飛得很快的黑色動物,細心觀察,就會分辨出到底是雀鳥還是蝙蝠。
民署開展硏究保育
2011及2012年爲“國際蝙蝠保育年”,民政總署在2012年舉辦了夜探松山蝙蝠、蝙蝠生態展覽等活動,讓市民進一步了解澳門的蝙蝠,最重要的,是讓市民對蝙蝠有正確的保育觀念。
民政總署轄下的園林綠化部自然保護硏究處, 2009年開始策劃蝙蝠保育行動,從教育、保育兩方面雙管齊下,透過舉辦展覽、工作坊、講座、出版保育手冊等﹐介紹蝙蝠對人類和大自然的貢獻,讓市民對蝙蝠有正確的認識;同時對全澳的蝙蝠進行調查硏究和監測,確保蝙蝠在澳門的生存得到保護,進一步保育澳門的蝙蝠。
根據民政總署的硏究調查,目前已知澳門的蝙蝠有10種,數量從最少的幾十隻到最多的上千隻,一般棲息在洞穴、房屋的罅隙和木樑或樹上;澳門較常見的蝙蝠類型有短吻果蝠、東亞家蝠兩種。澳門有明顯的熱帶及亞熱帶海洋氣候特點,雨量充沛,生態條件良好,因此吸引到不同類型的蝙蝠在此棲居。
正確認識蝙蝠
自然保護硏究處技術員黃繼展對蝙蝠有深入的硏究,他介紹說,其實蝙蝠是人類的友好動物,“一般正常情況下,蝙蝠不會攻擊人類,而且在澳門的蝙蝠種類不以吸食人類血液維生,因此日常生活中遇到蝙蝠不用害怕。”他解釋,吸血蝙蝠主要分佈在中南美洲,在澳門常見的東亞家蝠和短吻果蝠,都以果實和昆蟲爲主要食源,亦有少數蝙蝠會進食花粉、花蜜、魚、雀鳥或青蛙等。事實上,蝙蝠擔當了很重要的生態功能,食果性的蝙蝠能傳播花粉和種子,對澳門山林綠化起重要作用;食蟲性蝙蝠就能夠抑制害蟲,一隻約4厘米長的東亞家蝠一晚可以吃掉幾百到上千隻蚊子,對控制森林害蟲,甚至預防登革熱或以蚊蟲爲傳播媒介的疾病,都起到一定作用。
“蝙蝠除了發揮重要的生態功能外,對於人類在科技上的發明也有很多重要的啓發。”黃繼展說,科學家根據蝙蝠回聲定位的原理,硏發出超聲波探測器(雷達),廣泛應用在漁業、醫學診斷、航空和軍事導航、農業除蟲等不同方面;蝙蝠的飛行原理和雀鳥不同,有助科學家硏製更高效率和更環保的蝙蝠式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