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郵票傳揚文化

郵票,本是繳付郵資之證明,但客觀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文化,亦久已成為郵票愛好者蒐集收藏的對象,買賣獨特的紀念郵票和稀有郵票更成為一種經濟活動。
如今,發行各種郵票是澳門郵政局其中一項收入來源。
高質漂亮廣受歡迎
在「海郵」時期的澳門,只是在信上手書或者蓋上代表郵資的戳記,直至1884年3月1日,澳門的官方郵政局成立,並且發行由葡萄牙製作的澳門首套郵票「皇冠」,這標誌着澳門的郵寄服務進入一個新里程。
現在,郵政局每年發行11至13套具收藏價值的紀念郵票,每一套郵票發行量為20萬套,生肖系列郵票則為25萬套。澳門郵票也在內地、香港、日本、新加坡、葡萄牙、加拿大及芬蘭的郵政局或集郵公司出售,並通過海外代理商在十多個國家銷售。
郵政局還提供「個性化郵票」服務,個人或企業、機構可提供圖片或相片,製作屬於他們的郵票。
郵政局局長劉惠明說,郵票的流通和收藏是否受歡迎,須看題材熱點、發行量和印刷水準。近年來,澳門郵票的選題與漂亮的圖案設計不僅廣受集郵愛好者的歡迎,且多次在國際郵票設計比賽中獲獎。
三項方針保證價值
劉惠明指出,澳門郵政局發行郵票貫徹三項方針:一是題材多樣化,源自中國文化、澳門本土文化、科學技術並具國際意義;二是信譽和責任心,郵品的發行數量預先公佈,即使迅速售罄,亦不會加印;三是嚴格控制產品質量,採用現代化和創新的印刷技術,並挑選高水準的設計者參與郵票、小型張等的設計。這些措施,保證了郵品的品質和價值。
郵政局利用多種渠道徵集郵票題材,例如發信至各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和郵票設計師,邀請他們就下年度郵票的主題提出建議;舉辦郵票圖案設計比賽。
郵政局一直在研究、改進印刷技術,如2004年「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郵票運用磷光油墨印刷技術,以突顯色彩絢麗璀璨的煙花圖案;第三輯生肖系列郵票借助壓印技術來凸顯生肖動物,而票邊和「中國澳門」字樣更燙壓全息箔片和金箔,令其收藏價值大為增加。
近年來,本地設計師積極參與澳門郵票的設計,包括有吳衛堅、林子恩、廖文暢、潘錦玲和黎鷹等三十多位設計師。而今年年初發行的第三輯生肖系列郵票第六套「蛇年」,則是本地設計師林子恩設計。
核心標準並非創收
劉惠明說,郵票是一個地區性的小名片,不僅能反映一個地方的內涵和文化特質,亦可反映當地人民的行為和喜好,是一個讓他人認識此地的途徑。回歸後,澳門郵票的發行迅速發展,是特區發展和進步的一個縮影。
雖然售賣郵票的利潤比寄件高,但金錢並不是郵政局決定發行哪一種題材郵票的核心標準,除以銷售的角度製作郵票外,亦會發行一些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題材的郵票,如「道德與倫理價值觀」、「文學與人物-紅樓夢」及「文學與人物-西遊記」等,期望透過郵票喚起人們對正面信息、中國傳統文化等美好價值的關注。
澳門郵票大事記 | ||||||
第一套郵票 | 1884年3月1日發行《皇冠》郵票 | |||||
第一套反映本地事物郵票 | 1948年12月20日發行《澳門風景》郵票 | |||||
第一套彩色印刷郵票 | 1953年發行《澳門花卉》郵票 | |||||
第一套華人設計郵票 | 1950年發行陳大圭設計的《龍》圖案普通郵票 | |||||
第一次印上中文 | 1977年發行《澳門立法會成立一周年紀念》郵票 | |||||
開始使用中文「澳門」做銘記 | 1987年5月29日發行《端午節》郵票 | |||||
開始標有「中國澳門」銘記 | 1999年12月20日,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郵票 |
文:淑卿 圖:郵政局
總第九十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