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灰爐村與村口古蹟

燒灰爐,今天是指燒灰爐街、灰爐石級、灰爐斜巷及燒灰爐口等街道組成的街區,昔日是一條寧靜漁村的所在──這條村,就是澳門古老村落之一的燒灰爐村。燒灰爐這個地名,與燒灰有關?燒的是什麼灰?
原來是古老小漁村
四百多年前的燒灰爐村,村口南端即今民國大馬路,北端村口,就是相接南灣大馬路的燒灰爐口(又名羅飛勒前地)。當年村前是一片漁歌互唱的淺灘灣岸,直到1923至1938年的大規模填海(即澳葡的第三次大型填海工程),燒灰爐村才與海隔絕。在此之前,澳門並無西灣與南灣之分,只有內港的北灣與外海的南灣兩大海岸系統,後來填海造地,才把南灣分割成西灣與南灣兩半,而兩半的分野之處,就正是燒灰爐街區。
燒灰爐由昔日的海邊漁村變成今天的一個社區,古蹟文物多已蕩然無存,幸在燒灰爐村兩端的村口,尚餘炮台遺址、利瑪竇學校大樓舊址及怡和房屋三座古建築,讓後人得知燒灰爐這個古老街區,原來曾在中外交流的歷史上,留下深刻的腳印。
在三座古建築中,以燒灰爐炮台的歷史最為悠久,但早在葡人築建炮台之前,此處已是漁民聚居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