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澳門形象面面觀

自上世紀50年代起,香港製片人成為澳門取景的常客。澳門是一個中西合璧、新舊交織的地方,這裡既有歐陸風情的街道,也有傳統中國風韻的小巷。與香港的英式情調有着視覺上的不同,再加上交通便利,這片土地就成了取景的熱門之選。
但數十年來,不論是港產片抑或外國電影,絕大多數只是拍攝澳門的景物,卻少有將澳門的生活面貌或文化特色寫進故事中。香港資深影評人、電影工作者羅卡為我們介紹幾部對澳門着墨較多的作品。
「避風港」與封閉的舊城
1955年由李鐵執導的《天長地久》:男主角由於現實上的不如意,與情人逃遁到澳門,卻仍不能重獲新生,甚至斷送兩人情份。男女主角兩次澳門之旅的碼頭送別,景物依舊,但情感已非。澳門被塑造成「避風港」的形象,是一個讓人躲藏、逃避的地方,卻非理想中的桃源、樂土。
澳門人在語言、風俗習慣等跟香港相近,但卻走上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出品於1966年的《一水隔天涯》借故事中血濃於水的兩姐妹各異的命運,探討香港與澳門的關係。劇情在港澳兩地穿梭,觀眾可看到澳門的真實生活與景觀,具新鮮感,畫面亦賞心悅目。
除此之外,亦有港片將澳門描寫為封閉的舊城。1960年由夏夢主演的《關在屋子裡的人》,特別着重澳門的小城風光和作為主要場景的豪宅,把澳門呈現成美麗而封閉的地方。宗教與男性是壓迫者的形象,而女性則是被控制的弱者,難以逃出封閉環境,拍出了陰冷與封閉的美感。
在1990年的《客途秋恨》中,澳門則是重現中國文化、倫理關係的地方。許鞍華導演透過描述一對母女的關係,細訴一個有關親情與大時代的故事。背景觸及抗戰、解放、文革到香港的黃金70年代。片中的澳門,是女主角曉恩(張曼玉飾演)兒時生活故鄉,也是透過祖父與中國的關係,傳承傳統文化和倫理的文化故土,但對於身為日本人的母親,澳門卻是充滿遺憾的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