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生不息 灌溉未來

澳門自來水公司
80周年文:葉文健 圖:吳育琛/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水是生活中必需的自然資源,為了向市民供應自來水,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水公司)於1932年成立,但礙於當時的資源及技術不足,水公司只能以極基本及簡單的方法供應食水。至1935年,水公司被當時英資的電燈公司購入,隨即興建青洲自來水廠,以嶄新的方式進行水處理及消毒,市民始可享用到經淨化處理的食水。1985年,自來水更首次符合嚴格的歐洲共市(今稱「歐盟」)飲用水標準,標誌澳門的供水歷史踏入新的階段。
澳門供水大事年表
‧1924年
年政府於松山鱷魚潭建造水庫,為澳門第一個公眾水塘。之前,澳門市民主要飲用井水及儲存的雨水。
‧1932年
由黃烈、王金玲合資創立私營的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共經營了3年時間。
‧1935年
澳葡政府與MELCO公司簽訂長達60年的供水專營合約。新自來水公司正式運作。
‧1936年
青洲水處理廠啟用,同年擴建青洲泵房並建成了佔地30萬平方米的新口岸大水塘。
‧1959年
由1958年12月至1959 年上半年,食水供應被迫暫停,改由海水代之。由1959年1月16日至6月4日,澳門實施為期5個月的制水,食水只由水車運送至各街區。
‧1960年
銀坑水庫及竹仙洞水庫開始向澳門供應原水,圖為連接珠海與澳門之間的兩條直徑1米原水管。
‧1968年
珠海灣仔石角咀的600毫米輸水管正式向澳門抽水站全日泵水,大大減輕澳門因1967年鹹潮而制水之苦。
‧1982年
水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
‧1985年
澳門政府與中法水務有限公司簽訂新的「食水供應公共服務專營合約」,為期25年。同年水質達標,符合嚴格的歐洲共市飲用水標準。
‧1994年
全面實施水廠及管網電腦化及自動化系統。
‧1998年
位於漁翁街第一期水廠啟用,可日產淨化水60,000立方米。
‧2000年
容量分別達20,000立方米的氹仔50配水庫及2,000立方米的氹仔70配水庫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
‧2001年
連接松山50至松山70配水庫的加壓泵房正式投入使用。輸水能力為每日5,000立方米。與此同時,已有近80年歷史的二龍喉暗塘及泵站停止使用。
‧2006年
澳門向珠海墊資港幣1億元開展平崗工程,把取水口向上移20公里,進一步增加水源系統調鹹能力。
‧2007年
新路環水廠正式啟用,採用世界頂尖的氣浮過濾工藝,為路氹地區提供更優質食水。
‧2008年
第三條原水管動工,以增加供水量;大水塘水廠二期落成啟用。
‧2009年
水公司與澳門特區政府續簽為期20年的供水專營合約。
‧2014年
完成大水塘水廠第三期的擴建工程。
總第一百零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