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習俗漸變

每逢清明時節,許多孝子賢孫到澳門各處墳場、寺廟,或是北上內地祭祖掃墓;凡是埋葬先人或安奉先人骨殖、骨灰之處都人頭湧動,可見慎終追遠,紀念先人之中國傳統習俗,在今天仍然受到重視。但與一百幾十年前相比,現今清明節掃墓的情況,也有不少變化。
官定禮節三節合一
在澳門大學擔任中國及中國文化課程導師的助理教授彭海鈴指出,清明節其實是清明節氣、上巳節和寒食節三者演變出來,其形式風習也將繼續隨社會發展而有變化。
清明原只是一年24個節氣之一,有清潔明淨之意,據《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北斗星)指丁(方位),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在古代並非什麼節日,只是環境轉變的時令表述而已。而且在秦朝之前,民俗並無掃墓之舉。漢《晉書》禮志載:「古無墓祭之禮,漢承秦皆有園陵。」
而上巳節則屬古老節日,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十分流行,在農曆三月首個巳(地支之一)日,人們會到郊外祭神,並會唱歌、洗浴,到唐代則完全變成郊遊踏青的活動,並固定在三月初三日。
至於寒食節在古時屬重要節日,是在農曆三月清明前3日,源於紀念春秋名臣介之推被火燒死,當日禁火不食熱食。後來,唐玄宗下命令要求子民在寒食節期間,除要紀念先賢外,也應紀念自己的祖先,故此民間節俗才有上墳祭祖這回事。《舊唐書‧玄宗》:「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恒式。」
到宋代,朝廷還規定寒食至清明三日,各地均須祭掃陵墓,以表對先人的悼念。《夢粱錄》載:「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親之敬。」
《東京夢華錄》記述:「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禁中(宮禁)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節日,亦禁中出車馬,詣奉先寺道者院,祀諸宮人墳。」
綜上所述可知,掃墓之舉始於秦代前後,到唐玄宗定為禮節,宋朝更為重視,官民皆於清明前掃墓祭祖。由於上巳節的郊遊習俗可在上山拜祭時進行,寒食節又沒有固定的天數等,而且三者日子相近,經過時代推移,由清明節氣統合兩節而變成一追思先人的節日。
古人在清明節所作之活動,中國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有所描述。《清明上河圖》有許多版本,最早的是北宋年間宮廷畫家張擇端所作。畫作以清明節為引子,描繪當時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之繁華與仕女郊遊景象。與《清明上河圖》同是記述汴京風物的《東京夢華錄》,也有清明踏青的描述:「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為之炊熟,用麵造棗錮飛燕,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遮映。」
明朝的《帝京景物略》對清明掃墓有更多記述:「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但提樽榼(古代盛酒器具),轎馬後掛楮(紙)錠,粲粲然滿道地。拜者,酹者,哭者,為墓地除草添土者,焚楮錠者,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辭也,趨某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也。」
門前插柳古風尚存
古時清明節的習俗,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保留下來,插柳就是其中之一。
「柳樹是春天最早發芽的植物,在清明時節插柳,有兩方面含意,一是有生命力,二是驅趕鬼怪。」彭海鈴說。現時在清明前,澳門各區一些花檔菜檔會販賣柳枝,一般一至兩元一綑,人們買回家,掛靠或安插在大門上及神位旁,用作辟邪,阻擋不潔的東西進來。
除了到祖先墳前除草添土,焚點香燭冥鏹,在墳頭壓紙錢等都是今天猶存之古俗,鄉俗有在山頭將燒豬等祭品分予家人族人,隨而食肉喝酒,其實也是古俗。只是,像澳門這樣的城市,先人多葬在統一管理的墳場,墳場空地極小,加上葬後若干年,須將骨殖挖起,改放靈骨龕,或在火葬後將靈灰安奉在骨灰龕,更無法在現場分享祭品了。於是,人們改為將祭品拿到酒樓或回到家裏再分而食之。
過關拜山澳門一景
澳門是個中西文化融合之地,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得到傳承,民間尚來都很重視傳統節日。
清明節一直都是一個極受民間重視的大節日,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提到:「我看到過一份培基學校1902年的招生簡章,當中列出一年假期,清明節就放10天假。」放假10天,是為了方便學生回鄉掃墓。
澳門本是個小漁村,原居民不多,經過不同時期來自廣東、福建的移民繁衍,人口才逐漸增加。他們來澳之後,祖墳還在家鄉,也有來澳後過世者,遺體運回家鄉下葬,所以很多人要回鄉掃墓祭祖。
陳樹榮稱,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澳門與內地之間進出自由,澳門許多氏族宗親或同鄉會結隊一道回鄉(主要在廣東省內)拜山。到了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期,澳門居民往內地須申領回鄉介紹書,需時較長,當時中總、工聯等大社團與廣東省有關方面磋商,改用較簡便的方式──「掃墓證」,大開澳門人北上拜山方便之門,只要居民持有由獲承認社團提早發出之回鄉介紹書,即可在拱北口岸快捷過關。當時每到清明前幾天,出入內地者人山人海,兩地出入境部門更會提前舉行聯合發布會,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如公佈辦證時間、呼籲注意防火等,甚至會提供拱北的物品售賣、文娛活動等資訊。通過關閘拱北口岸回鄉拜祭先人,成為澳門居民過清明節的一條獨特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