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地圖中的澳門

文/郭美琪 圖/馮健鴻
地圖是人類對生活世界的一種解讀,展示對所處地方的觀察和理解,反映出對未知地帶的思考和想像。古時的製圖知識和技術並不發達,加上地圖多涉及軍事、政治等敏感議題,所以只有少數人能夠接觸到地圖,流傳亦不廣,致令其價值貴重無比。
針對「澳門位置」舉辦的「全球地圖中的澳門」古地圖展,將世界各地製作的涉澳地圖,匯聚在何東圖書館一樓及三樓展廳,並劃分成四個展區:「東方地圖上的澳門」、「西方地圖上的澳門」、「澳門城區圖」和「趣味地圖」,是讓參觀人士增長知識與視覺享受的盛宴。
地圖珍品仿真度高
為慶祝澳門中央圖書館成立120周年,以及澳門申遺成功10周年,澳門中央圖書館與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簡稱科大圖書館)現正於何東圖書館舉辦「全球地圖中的澳門」古地圖展,展期至1月31日。
澳門中央圖書館中文圖書組組長羅子強說:「古地圖展最初由科大圖書館率先舉辦,深受觀展人士的肯定和喜愛。有見及此,為延續古地圖的價值和影響,我們針對澳門在全球地圖中的位置,把近40件13至20世紀的古地圖複製件,移師至澳門市區內展出,藉着是次展覽以顯示澳門在世界中的地位及自身變遷。」展品的原件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採用高精度方式掃描和複製,保留真品的原有細節和色彩,幾可亂真!
羅子強指出:「由於澳門的地理面積較小,城市的名字表述多樣,要從海量的地圖中挑選合適的展品實屬不易!有賴科大圖書館的支持和配合,才能讓涉澳的地圖珍品面向大眾。」展會現場設有多本展品說明書供查閱,並按時提供廣東話及普通話導賞服務,讓觀眾從地理、歷史、美術、科學等角度解讀地圖,深入瞭解它的內涵和故事。
澳門地位別樹一幟
早期的澳門屬於廣東省香山縣轄地,曾有蠔鏡澳、亞媽港、香山澳、濠鏡澳、嶴門等別稱。16世紀後,大批傳教士、商人、製圖師來到澳門,並把西方的知識與技術引進中國,讓澳門成為明清時期東方接觸西方的一個重要窗口。18世紀以前,有關中國的古地圖多由傳教士製作,他們大都透過澳門將相關的地圖、文獻傳往西方。
從地理位置上看,澳門南接香料群島(亦稱東印度群島),東接日本平戶,是當時重要的貿易樞紐,致使本地商貿往來日漸頻繁,備受中西各國政府重視。我們可從約翰內斯.芬彭士(荷蘭)的《澳門全景圖》(1665)中看到,北灣附近畫有23艘船隻,可見當時的遠洋貿易盛況。科大圖書館特藏組初級館員陳智榮強調:「當時的澳門對於西方人而言無比重要,因為根據明清政府的規定,西方人在中國可以居留的地方只有澳門,他們雖然可以前往廣州做生意,但留宿一晚後便要立即離開。」
方濟各會修士科爾內利的《廣東福建圖》(1697),甚至將珠江口三角洲外圍的大片海域標為「Golfo
di Macao」(意即澳門海灣),可見澳門相對周邊其他地方而言,較受西方人注視。
中西交流的智慧結晶
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註一)於1582年前往中國,繪製過多幅中文版世界地圖,當中提出的漢譯世界地名,不少已成為固定的中文詞匯。他的地圖作品中最為知名的,便是展於三樓展廳的《坤輿萬國全圖》(1602),「坤輿」即是大地,意謂大地上所有國家的地圖。
作者心思縝密地將亞洲東部置於地圖中央,以貼合中國人的思想,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圖中描繪當時歐洲世界觀中的五大洲:亞細亞(亞洲)、歐邏巴(歐洲)、利未亞(非洲)、南北亞墨利加(南北美洲)和墨瓦蠟泥加(未知的南方大陸)以及四大洋:大西洋、大東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和冰海(北冰洋)。陳智榮介紹:「這幅地圖是利瑪竇與明代科學家李之藻(1565—1630)合繪的,當中結合了中西方的製圖知識,是一幅象徵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作品。」
古地圖展的珍貴之處,在於閱讀和思考,呈現出澳門的多元面貌和獨有地位。我們可以透過展覽,從全球視野下看澳門的成長和發展,加深對自身城市變遷的理解。據悉,在展覽開幕當天,尚未到開放時間已有觀眾在排隊等候參觀,當中不乏外籍人士,相信展覽能讓更多人換一種角度看澳門。
西方地圖上的澳門
東亞地圖(1571)
(27.7 × 38.5 cm)費爾南多.瓦斯.多拉多
葡萄牙里斯本東坡國家檔案館
作者是出生於印度果阿的葡萄牙人,由於長期在果阿一帶生活,所以對亞洲地理非常熟悉。地圖較真確地描繪了東南亞及中國東南部的海岸線,是目前已知首張以「Macao」一詞標註澳門的地圖,卻誤將澳門標在珠江口的東岸,代表葡萄牙對澳門仍處於探索階段。這幅地圖用色豐富、製作精美,採用葡萄牙文藝復興時期的繪法。
威廉.布勞的亞洲地圖(1635)
(40.5 × 55.8 cm)威廉.楊松.布勞 哈佛大學圖書館
作者是17世紀荷蘭製圖學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布勞家族所出版的《世界新圖集》是收圖最多、價格最貴的地圖集。澳門被標在珠江口以東的位置,附近島嶼亦被描繪。地圖頂部9張圖則,分別展示了澳門及耶路撒冷等城市,顯示出澳門的地位與重要性。兩側的10張彩圖,則描繪中國、日本、印度、蘇門答臘等人物,有趣的是,他們將中國人描繪成穿着中式衣服的外國人。
科爾內利廣東福建圖(1697)
(45.7 × 61 cm)温琴佐.科爾內利 哈佛大學圖書館
作者是意大利的傳教士。地圖清晰地在珠江口中央偏東的一個島嶼側邊標有「Macao」,珠江口三角洲外圍的大片海域被標註為Golfo di Macao(澳門海灣),側面反映出澳門作為中西交流、傳教、貿易的基地。此外,南海上有多艘掛有威尼斯共和國旗幟的多槳船和帆船,上面以龍作船首像,顯示中西交匯的特色。
東方地圖上的澳門
南瞻部洲萬國掌菓之圖(1710)
(116 × 149 cm)浪華子 斯坦福大學圖書館
「南瞻部洲」一詞是佛教用語,意指我們生活的地區。此圖由日本人繪製,對日本、中國等東亞地區描繪清晰。圖中標出的阿媽港,意指澳門,旁邊用紅字註有「南蠻人仕配」,日本安土桃山時代多稱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為南蠻,反映澳門為南蠻人聚居的地方,較為接近現實情況。
中華沿海形勢全圖-廣東圖(1787)
(55 × 75 cm)佚名 哈佛大學圖書館
在地圖中,澳門和香山縣被畫成一個獨立的海島,標有前山寨,可見明清政府就近於前山立寨,以便監管澳門和控制周邊地方。島上畫有關閘和古城牆,形象非常鮮明,葡人所築的圍牆三面包圍,僅於西北角內港海域留有缺口,城內標有「澳門」二字。此外,澳門附近還畫有鷄頸(氹仔)和阿婆尾(路環),西南面海域畫有橫琴山等。
廣東省輿圖(1754-1760)
(54 × 67 cm)佚名 美國國會圖書館
此圖為《大清分省輿圖》的廣東分省圖。作者對珠江發達的水系缺乏數學觀念,造成河道與陸地的比例失調,特別是潮州、惠州、嘉應都以島的形式繪出,香山、澳門亦然。可是,地圖的主題及用途性強,在廣州側邊特別標出粵海關,並以紅色框出,說明作者對航海貿易的重視。
全球地圖中的澳門
日期:即日起至2016年1月31日
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六早上10時至晚上7時,
星期日早上11時至晚上7時,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何東圖書館
導賞安排
日期:2016年1月23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4時至4時30分(廣東話)/
下午5時至5時30分(普通話)
總第一百零九期

